烟花易冷,高原长青:当艺术惊艳了世界,谁来守护地球的脆弱?
发布时间:2025-09-23
这两天,一则新闻刷爆热搜。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江孜县热龙地区5500米海拔处,呈现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艺术展示。上百个烟花燃放点沿2.5公里山脊依次点燃,一条彩色巨龙盘绕雪山之巅,场面震撼,堪称奇观。
然而喝彩声未落,质疑已纷至沓来。这场视觉盛宴背后,是否以脆弱的高原生态为代价?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其生态系统极为敏感。烟花残留物是否会对土壤、水源造成污染?巨响是否会惊扰野生动物?人类活动的介入是否会加速永久冻土层的融化?
这场争论,早已超越了一场烟花秀本身,它成了一道拷问我们每个人价值观的选择题:极致的艺术表达与极致的环境保护,是否注定无法共存?
艺术与环保并非对立,但需要寻找平衡点。争论之中,情绪多于事实,立场先于认知。我们或许无法立刻为“《升龙》事件”本身下定论,但它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商业与责任的边界。真正的答案,往往不在热搜的评论区,而在更沉静、更深厚的思考之中。
本期书单,我们将从这场雪域烟花出发,走进“环保”这个宏大而紧迫的命题。希望这些书籍,能为我们提供理解现实的框架,启迪共存的智慧。
01 《绿水青山看东方》 READING 作者:任卫东等编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1 ISBN:978-7-5166-7032-3 爱 护 环 境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正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砥砺奋进,奏出一曲曲“绿色交响乐章”。本书精选了 80 篇稿件,是近 3 年来《瞭望东方周刊》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报道合集。在这些报道中,可领略到祖国的山河壮美、勃勃生机,能见证到各地因地制宜、攻坚克难,更能体会到绿色、宜居环境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02 《寂静的春天》 READING 作者:(美)蕾切尔·卡森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3 ISBN:978-7-218-18432-6 爱 护 环 境 本书是一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经典自然文学,堪称生态保护领域的先驱之作。作者蕾切尔·卡森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揭示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描绘一个原本四季如画的小镇如何被污染侵蚀,最终让象征生机的春天陷入“寂静”的寓言式故事,深刻唤起读者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危机感与责任心。本书不仅以翔实的数据和优美的语言展示生态系统的脆弱与和谐之美,更深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深远影响。 03 《从自然到自然》 READING 作者:李平瑞主编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 ISBN:978-7-5504-5992-2 爱 护 环 境 本书是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较小的能源,其主要包括地热能、水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本书将对这些清洁能源的来源逐一进行说明,并对各种清洁能源的开采或采集方式做介绍。 0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典型案例研究》 READING 作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著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4.09 ISBN:978-7-5111-5988-5 爱 护 环 境 生态环境应急监测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是应急决策和处置的前提和基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快速确定污染范围、污染程度,预判污染团的浓度变化和移动情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要基础。按照生态环境部领导的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保障应急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从案例回顾、应急监测预案、监测方法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研究应急监测案例。 05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 READING 作者:(美)马克·伯特尼斯(Mark Bertness)著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03 ISBN:978-7-5528-1564-1 爱 护 环 境 本书是一部历史学术著作,从生态文明角度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作者马克·伯特尼斯认为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息息相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活动之于自然界连锁反应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内涵,并且共同行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书阐述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角度较为新颖,突破了惯常的历史研究路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烟花的绚烂,在于它的短暂;高原的永恒,在于它的静谧。两者本无对错,但当人类的力量将其置于一处时,我们就必须承担起选择的后果。 艺术惊艳世界,但环保守护家园。真正的进步,不是选择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运用最高的智慧和创新,去寻求那条和谐共存之路。这需要规则,需要敬畏,更需要如这些书籍所承载的、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深刻认知。 希望当我们下次再面对类似争议时,能少一些情绪的对立,多一些基于常识与理性的建设性讨论。因为最终,我们要留下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热搜,而是一个可以永续传承的美丽世界。